盛世修史。2002年起,我国开启了清史纂修工程,这是500多年来第四次以国家名义启动的修史工程。修史过程中大量考据需在档案中寻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责无旁贷地成为清史工程编纂委员会档案项目承担单位,且看——
2008年,邹爱莲馆长(左)接受国家清史工程编纂委员会颁发的档案项目承担单位标牌。
2002年底,国家启动了清史纂修工程,拟用10年左右时间,纂修一部3000万字的大型清史。这是百年不遇的国家修史工程,自明朝洪武年间诏修《元史》以来,除清朝康熙年间开馆修过《明史》,1904年起北洋政府历14年修成了《清史稿》之外,这是500多年来以国家名义启动的第四次修史工程,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启动的重大国家文化工程之一。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作为保存明清两朝档案最多的档案馆,有幸参与了为国家清史工程提供整理档案的工作,我也成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25位委员之一。几年来,我们将为清史工程提供整理档案工作作为全馆的中心工作,先后立项17个,涉及各种档案180余万件,目前已经完成结项160余万件。
利用档案修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清朝比起明朝及其以前各朝来,存留下来的档案最多,其中1000多万件清代中央级档案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是纂修清史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也是这次纂修清史利用的重点资料。几十年来,国家为保存这批档案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就是为了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清代档案用于纂修清史,是正用其事。但是,由于档案数量庞大、整理基础较差,虽经几代档案工作者的努力,大多数档案达到了“有规可循,有目可查”,却还仅仅是整理到了案卷级。清史工程开始前,全馆整理到文件级的档案很少,网上图像阅览量几乎为零。为加快整理速度,保证为清史工程整理提供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2003年,我们在对全馆档案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为纂修清史提供馆存档案整理规划》《为清史工程整理著录档案管理实施方案》《清史工程档案网络数字化方案》。馆里成立了领导工作小组,除动员整理编目部、保管利用部、技术部、网络中心、满文部等所有业务技术人员分别承担各项工作外,又从社会招聘了临时工作人员100余人,分别参加档案的整理、著录、拍照、扫描、修复、录入等工作。在办公用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又对全馆办公室、库房统一压缩和调整,共腾出整理著录档案用房500多平方米。
从2004年起,我们按照清史工程的统一要求,采用项目制形式,开始正式为编修清史立项整理档案。到目前为止,共申报立项“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随手登记档”“宫中硃批奏折”“清代直隶、山东雨雪粮价折单片”“清代灾赈档”“军机处电报档”“满文寄信档”“内阁户科题本”“内阁刑科题本”等档案项目17个,涉及档案180余万件,到2008年底已经完成16项,涉及档案160余万件,形成档案目录381册,数字化图像1130余万页。同时为清史工程编辑了《庚子事变档》《清代中南海档》《清宫热河档》《军机处电报档》等档案14万余件330余册,并已经出版了6万余件108册。
对提供清史工程的档案,我们均按照统一的整理著录格式和标准,一次性完成了整理、著录、编目、缩微拍照、图像扫描、数字化加工等工作环节,提交给编纂委员会的是可以多角度、多线索检索,能满足网上全文阅览,方便专家利用的电子化档案成品,外地专家在家里的计算机上就可以查到自己需要的档案内容。
我们提交的这些档案,已经成为整个清史工程的重要成果,档案在清史工程中的价值和作用已经得到明显发挥和体现。据统计,仅从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间,清史编纂专家网上查阅利用这些档案的人数就达211544人次,平均每月14000多人次。清史编纂中的许多疑问在档案中得到了解决,许多谬误利用档案给予了勘正。利用档案的多少,已成为清史编委会检查每一篇编写成果质量的基本标准之一。许多专家看了我们提交的档案,十分高兴地说:这下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许多缺少的材料在档案里都找到了。
几年来,我们在为国家清史工程服务的同时,也促进了馆内档案基础业务工作的快速发展。承担清史工程项目以来,全馆每年档案整理量达到30万件以上,拍照扫描量超过300万幅,是过去完成工作量的4至5倍,并且是一步到位,全部完成图像数字化网络挂接。现在全馆可以在网上查阅的档案已经有250余万件,2300余万页。在工作中我们还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清史工程既是我们为国家文化大发展服务之机,也是促进明清档案事业的发展之机。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09年7月2日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