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务公开 档案要闻 业务专栏 网上展厅 杭城古今 互动交流 数字档案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要闻 > 本地要迅
红四军攻克“铁上杭”——档案背后的红色故事(7)
     发表日期:2021-05-25   [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1929919日晚,红军攻克上杭城第二天,参加战斗的东二区(现溪口镇)赤卫队员杨维章、杨海柱、杨存根和杨喜柱4人,在参加上杭城战斗胜利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相约来到照相馆合影留念,把这个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永远留住。

上图:1929年9月红四军攻打上杭城胜利后东二区(溪口)赤卫队员合影(馆藏照片)

上图:旧时上杭城

上杭城始建于宋代,后几经完善,益显坚固。历史上它因“南有河道,北有鱼塘,东无退路,西无战场”,而成为400多年无人攻破的“铁城”。从古代到民国,反动军阀多人盘踞上杭城,凭借上杭城的坚固,在此作威作福。19293月,长汀土著军阀郭凤鸣被朱毛红军击杀后,其外甥卢新铭逃到上杭城,收拾残部,网罗乡间土匪游勇,把兵力扩充至2000多人,号称“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自任旅长,做起上杭“土皇帝”。

中共闽西一大召开后,上杭革命形势迅速发展。19298月间,为扩大赤色区域,中共闽西特委和上杭县委作出决定,集合全县革命武装攻打上杭城,消灭军阀卢新铭,在东门潭头“风云渡”设攻城指挥部成员,由傅柏翠、谭震林、刘端生组成。李立民和傅柏翠分别率东路、北路各区赤卫队,配合县独立团、赤卫队行动,红四军第四纵派第十支队2个大队援助,一共汇集五六千人,号称“八千人马围攻上杭城”。819日(农历七月十五),攻城武装把上杭城三面围困,奋力攻打。敌军紧闭城门,凭借坚固城墙抵抗。刚组建的农民武装因缺乏作战经验,仓促上阵,久攻不下,3天后斗志渐懈。敌乘虚突出城外冲杀,红色武装抵挡不住,被迫撤退。失利后,中共上杭县委及时激动群众斗争情绪,决定再次攻打上杭城,并总结前一次的经验教训,将东路庐丰、稔田、星太和附城水南等5个区和北路古蛟、白砂、才溪、南阳、旧县等区的赤卫队组织起来进行了一段时间训练。827日夜,各路赤卫队强渡汀江,再度向上杭城进攻。但经一夜又半天激战,不分胜负;土枪土炮接济不上之际,赤卫队又被迫撤离。虽两次失利,但革命群众情绪依然高涨,斗志丝毫不减。

96日,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二、三纵队从闽中返回上杭,与第一、四纵队会合。针对上杭工农群众迫切要求,红四军前委决定集中全军力量,攻打上杭城。消息传开,上杭群众欣喜若狂,制竹梯、造担架、调舟楫、搞侦察,并派出人员潜入城内做内应,准备工作全面铺开。918日,朱德军长亲自召开红四军支队长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和部署。19日(农历八月十七),红四军和地方赤卫队、运输队和担架队等共10000多人,悄悄云集上杭城郊。夜深后,攻城开始。首先由进攻西门的一纵队开炮打瞎了西门城楼的探照灯,将大量敌军引向西门。城内地下人员闻到炮响后立即切断电源,使全城一片漆黑;城楼上的火炮又事先被城内地下人员淋湿,成了哑炮。顿时,全城敌军乱成一团。进攻北门的战士趁势架起云梯登上城楼,打开城门,大批红军和赤卫队员蜂拥而入;进攻东门的部队点燃用煤油浇过的棉絮和稻草,城门很快被熊熊大火烧毁;城南进攻部队乘着竹筏、船只,渡过汀江,用机枪、九节龙(土炮)等向敌开火。经过激战,至拂晓时分,各路红军攻入城内。敌军除旅长卢新铭及20余名随从逃脱外,余下40余名军官和1000多名士兵、200多个从各地躲进上杭城的土豪劣绅和卢新铭妻子皆被俘获,还被缴枪支1000多枝。920日,朱德在县衙前广场主持召开军民祝捷大会,亲自作演讲,宣传党的土地革命政策,并指出城墙是封建统治的产物,造成城乡隔阂,妨碍工农兄弟团结,利于反动当局维护反动统治,因此号召群众把城墙拆除。

红四军攻克“铁上杭”,声威大振,广大群众欢欣鼓舞。他们唱起欢乐的民歌:“八月里来桂花香,中秋十八破上杭。缴得卢逆枪无数,号召群众拆城墙。”战斗结束后,大量来自农村的赤卫队员满怀胜利喜悦,畅游了上杭城一番,不少人到照相馆拍照留念。

  
收藏......】 【打印】 【关闭】]
主办:福建省上杭县档案馆 闽ICP备20000580号
联系地址:上杭县客家缘文化中心档案馆(龙翔大道3号) 联系电话:0597-3966368 E-Mail:daj@shanghang.gov.cn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Netscape6.0、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