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已经证明,国民党的这些“悬赏”,完全是徒劳的。
国民党这些“悬赏”中重点提到、也是赏金最多的人物刘永生,是上杭稔田连四村人,192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永定县苏军事部长兼赤卫大队大队长、中共稔田区委代书记兼区苏主席、福建军区永定独立团团长、红军独立第八师第八团团长、福建军区警卫营营长等职。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历任永东游击队司令员和闽西南抗日讨蒋军第五、第七支队支队长等职。全面抗战时期,担任闽西经济工作队总队总队长、王涛支队支队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粤东支队支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总队总队长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司令员等职。
从土地革命到全国解放,刘永生20多年都在闽粤赣边从事游击战争,连陈毅都称他为“游击大王”。他大智大勇,骁勇善战,有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几乎百战百胜,因此,人们赞扬他为“常胜将军”“中国的夏伯阳”。有人统计过,20多年刘永所指挥的战役战斗,达千余次之多,绝大多数都取得胜利,而且还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劣胜优、以小胜大的出奇制胜的战例。如“白砂攻坚战”“五乡破袭战”“黄汪桥伏击战”“山狗坳打‘狗’”“智取天后宫”“田螺形大捷”“巧袭高陂”“闪击大麻”“歼敌三乡”和“力克蕉城”等。
刘永生之所以能常胜,主要原因是他不仅能自觉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执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如“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作战原则,他不仅自己始终坚持贯彻,而且还经常对部队进行灌输教育。同时,在实践中,他还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发挥,形成许多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如做到“识敌而战”,对不同敌人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果断处置战机,根据实际情况既能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一路,以多胜少;又能组织突击队,集中火力猛冲猛打,以火力和气势压倒敌人或攻其无备聚而歼之,实现以少胜多。特别是对一些无准备之仗,刘水生也常常能以他的大智大勇战而胜之。他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当我军与敌军发生遭遇战,或我军遭敌袭击或伏击时,我军绝不能示弱,因慌乱而自败。相反地,我军应该坚决果断、勇敢地冲上去贴近敌军,首先从气势上压住他们,用猛烈的火力进行攻击而动摇敌人之军心。这样,战场形势就会出现有利于我军的转机。“大阜退敌”“凉平岽遭遇战”“采坑坳突围”等,都是他这方面的“杰作”。
刘永生不仅英勇善战,而且胸怀宽广,平易近人,十分爱护部下,爱兵如子,能够最大限度团结同志一道工作。这方面,他有3个外号。一个是“老货”,这是他自己先叫起来的。他说他在队伍中年龄较大,要大家不要叫他“队长”“司令员”一类的,只叫他“老货”就行了。第二个外号是“贴心将军”。这是因为他爱兵如子,对部下关怀无微不至、情同手足所形成的。第三个外号叫“糯米团”,因为他善于团结人,不仅善于团结当时部队中部分军事干部容易存有偏见的知识分子,也善于团结转入革命队伍的俘房兵,还善于容纳历史上同自己有过节的人一起工作。由于这方面的特质,久而久之,人们就叫他“糯米团”,意思是善于“黏”住人。
刘永生爱部下,更爱老百姓。他敬老百姓如父母,乐与群众打成一片。战斗间隙,他除经常到群众家里串门、走访、谈心外,还常带领战士帮乡亲们劳动;每当攻下敌人粮仓,他首先想到的是救济贫困群众。尤其是部队遵守群众纪律的工作,他抓得特别严,要求做到绝对秋亳无犯。1948年其部队中有一新入伍的炊事员违反群众纪律,刘永生怒不可遏地对他做出了严肃处置。
对这样的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将领,国民党反动派要“悬赏”捉拿,怎能不成为“水中捞月”呢?
图为:1947年9月,福建省保安警察第二总队给国民党上杭县政府关于提高缉获解放军闽粤边纵队司令员刘永生奖金的代电
图为:解放战争时期闽粤边八县国民党当局企图捕杀刘永生、魏金水等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领导人的联合通告和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