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门外汉”到“领头雁”
——记福建省上杭县档案局局长、档案馆馆长 赖建杭
“那可是国家级品牌,我们只是一家山区的县级档案馆,不太可能评上。”在一次研究是否申报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的馆务会议上,质疑与不确定的气氛弥漫会场。
“那也要申报!要有信心和勇气,敢闯敢试,不试怎么知道不行?”福建省上杭县档案局局长、档案馆馆长赖建杭的话语掷地有声。
时间证明了赖建杭的决定是正确的。2023年,上杭县档案馆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馆藏“清代民国客家祖地族谱”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而赖建杭也在2024年1月被评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
曾经底子薄、基础差的县档案馆缘何脱胎换骨,成为全国的标杆?这与他们的“领头雁”赖建杭密不可分。而提到赖建杭与档案的缘分,则要从一次突然的人事任命说起。
临危受命强力推进新馆建设
在上杭县石壁寨客家缘文化中心的最高处,有一座精致典雅的建筑。它背朝汀江,周围被客家族谱博物馆、县图书馆、县展览馆等文化设施环绕。它就是上杭县档案馆新馆。
2016年9月,48岁的赖建杭被任命为县档案局局长、档案馆馆长。“接到通知很突然,我之前没有接触过档案工作,也不熟悉。”赖建杭说。但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立即转变角色,马上投入工作。
刚到任,他就面临着一项迫在眉睫、亟待推进的重大工程项目——新馆建设。原来,新馆主体工程完工后,装修一度停滞,导致工程无法竣工。
为何停滞?根源在哪儿?
经过认真调查和分析,赖建杭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新馆未做隐蔽工程,且监控、消控、机房等基础设施的布局不合理,导致装修无法继续推进。于是,他把新馆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等不靠,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
资金到位后,他便带领施工方到其他档案馆参观考察,学习新馆建设经验,指导施工方立即招标。
从标书的制定、修改,到空调、密集架等设备的挑选、采购,再到室内布局的调整、优化及智能化设备的安装,赖建杭都亲力亲为、紧抓快办。他告诉记者:“当时,每周都要召集各科室负责人开会推进,汇报工程进展,研究解决问题,督促加快进度。”
县档案馆办公室主任傅举林对此深有感触:“那段时间,工作强度极大,有的同事坚持不下去想放弃,但在赖馆长的鼓励和感染下,渐渐重拾了信心。大家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2016年底,隐蔽工程全部完工。2018年11月,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938平方米、总投资6863万元的新馆建成开馆,成为福建省山区县首屈一指的县级综合档案馆。
新馆造型设计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既饱含客家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它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极大改善了馆藏档案的保管条件,成为全县重要档案收集保管、信息发布、查阅利用、监督管理中心和档案文化传播展示、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赖建杭说。
七年磨一剑成功打造全国示范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档案工作要依靠信息化走向现代化,这是大势所趋。”虽踏入档案领域不久,但通过敏锐观察和多方学习,赖建杭对此有着强烈的感受。
他主动适应新时代信息技术与档案业务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提出要在新馆建设过程中同步建设数字档案馆,并亲自主导、精心谋划、全程参与。
创建数字档案馆,先要定一个目标。“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就是我们的目标!”赖建杭的回答斩钉截铁。
一家基础并非雄厚的县级档案馆要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底气何来?“一是我们争取到了68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二是新馆装修时,超前布局,提前布设网线,并预留了相应端口和空间。三是整个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要求实施,严格按照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有关标准进行建设。”赖建杭说,“这就是我们的底气!”
目标确定后,创建工作便紧锣密鼓地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项目施工、建成试运行,还是项目验收、正式申报,赖建杭都紧盯任务目标,补短板、强弱项,抓落实、求实效,严格对照测试标准,逐条逐项分类推进。其间,省、市档案局专家连续4年到馆指导。
与此同时,加大档案进馆和数字化力度。馆藏档案数字化率从2017年的0增至2023年的95%,数字化副本从2016年的0页增至2023年的1500余万页,群众查档效率极大提高,取得历史性突破。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11月,县档案馆高分通过国家档案局专家组测试,成为福建省首家县级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如今,上杭县数字档案馆搭建了满足档案“收、管、存、用”全流程管理应用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从实体管理到信息管理、线下接收到在线接收、资源分散到整合共享、单一利用到多维交互利用等方面的创新升级,成功打造了全省数字档案馆的“上杭样板”。
“真是‘七年磨一剑’。”赖建杭感慨万千,“可以说,今天的上杭档案工作已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亮点、有特色的先行示范、行业标杆和兰台先锋。”
抓住关键助力客家族谱申遗
客家祖地族谱是客家民系在闽西形成、发展、播迁的重要史料,在记录中原汉民族大南迁及客家迁徙历史档案中,尤其是记录客家迁台垦拓、人口繁衍、文化传承和交融发展的历史档案中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唯一性等特点。
客家族谱博物馆、龙岩市档案馆、上杭县档案馆保管着160多个姓氏3600多部2万余册客家族谱,在同类文献中册数最多、姓氏最多、地域最广、形式最多。其中,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客家祖地族谱多达4900多册。
2023年1月,国家档案局正式发文,由上述3家单位联合申报的“清代民国客家祖地族谱”,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纵使具有资源优势、数量优势,然而,申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如何将客家祖地族谱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唯一性”讲出来、讲清楚、讲透彻,是申报成功的关键。而编制申报文本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首先,要请客家学的专家来编写。然后,再征求省级专家、高校学者的意见,以保证文本质量。”赖建杭介绍说。为此,他主动邀请龙岩学院的一位客家学教授来承担此项任务。然而,要突出独特价值、彰显客家特色、语言精练准确,编写一份高质量的申报文本并非易事。“我们不断完善打磨,反复调整,仅初稿就修改了十几遍。”他告诉记者。
赖建杭深情讲述档案里的客家故事 李安涛 摄
初稿写好后,3家单位邀请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的10余位教授对文本进行修改,并向福建省档案馆、上杭县的专家征求意见,进一步提升文本质量,确保申报书能够体现族谱档案文献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唯一性、独特性以及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们反复修改、完善、提升,精益求精,前后修改了三四十稿,力求把申报书做得扎实,足够有说服力。唯有如此,才能打动评委。”赖建杭说,“最终申报成功,拿到了县档案馆的第一个国家级荣誉。”
谈到下一步工作,赖建杭表示,3家单位将以此为契机,联合开展“清代民国客家祖地族谱”的保护、传承、利用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保护利用水平,持续扩大档案文献遗产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知名度,为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和《世界记忆名录》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手记】相信滴水穿石的力量
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入选单位、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前后一年多时间,获得三项国家级荣誉,于一家山区县级档案馆而言,实属鲜见、殊为不易。这背后离不开赖建杭作为“领头雁”的追赶和坚持。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所倡导的一种工作精神。赖建杭将其作为座右铭,始终铭记于心、躬身力行。初入兰台,他将自己比喻为“弱鸟”,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不甘落后,努力追赶超越,从一个档案工作的“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他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把全县档案事业发展作为头等大事,大胆创新、敢于突破,锲而不舍、担当作为,将一项项不可能变为可能,推动全县档案事业驶入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他的追赶与坚持,正是档案事业不断进步的生动注脚。
(记者 李安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3月27日 总第4267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