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淳化五年(994年)从长汀南境析出立上杭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据说上杭县名即出自《诗经·河广》中的这一诗句。有记载说,唐汀州刺史陈剑奏析龙岩县湖雷下堡(今属永定)置场以理铁税,因场形如木排浮于江面,取“一苇杭之”之义,名为“上杭场”。至宋,场升为县后即为县名。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在经历168年间县治(城)4次搬迁之后,上杭县治正式设于汀江之滨的郭坊村(即今上杭城关)。
唐大历四年(769年),汀州刺史陈剑上书皇帝,分出当时龙岩县所辖的湖雷下堡(今永定县的下湖雷)置场,叫上杭场,以理铁税。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徙上杭场于秇梓堡(今永定县高陂北山),至宋淳化五年(994年)升上杭场为上杭县,隶福建路,属汀州。
清康熙、乾隆、同治年间编纂的四部《上杭县志》的建置沿革均称:“邑名上杭团旧场而言,形如木簰(大筏)之浮水上也,亦称杭川。”
1980年12月,上杭县地名办公室编印的《上杭县志地名录》称:“‘上杭’一名以公元769年成立上杭场‘以理铁税’始使用。今上杭县属汀江两岸,当时属长汀县管辖,长汀县治设今上杭县北约5公里处的长汀村(因设过州治又称旧州,可能是今上杭城郊的九洲村),故上杭两字属外来的古地名,出自何处,史料上无可考证。但又有一说:上杭是个居民点,如像一个个木筏,沿溪向上航行,改‘航’为‘杭’而得名上杭。如果此说可靠,‘上杭’二字应是源于黄潭河流域或是湖雷河流域。”
一种说法是,唐大历四年刈龙岩湖雷下堡置场,因其地形象木排浮在水面上,寓“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诗经·卫风·河广》)之义,称上杭场,隶汀州。宋淳化五年升场为上杭县。
另一种观点认为,引《诗经》句“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取“杭”字为县名的说法不妥。理由是:上杭场治最早在永定湖雷,当时已有上杭之名,故县名与今县城无关,取诗经句作县名,系确定县治之后,文人学士引经据典,附会上去的。上杭县名,应从湖雷的地理环境去考察。(湖雷所在的)永定河发源于高陂,经坎市、湖雷、永定城关、洪山而与汀江汇流。汇流后汀江汇入狭谷地段,滩险、流急、船舶难于通行。汀江航运以此为界,分上下两段。湖雷在此上段的支流位置。“杭”字的字典释义有“渡”与“方舟”的意思,以上段河段行船之意,故称“上杭”。又“杭”即“硿”(hāng),即一段两旁高山、中间低谷的地理形势,而湖雷正是这样。
历史沿革:
据《上杭县志》,“唐大历四年,析龙岩湖雷下保地置上杭场”,宋升场为县。
唐大历四年(769)划龙岩县湖雷、下保置上杭场。宋淳化五年(994)升为县。县治四迁。历属汀州、汀州路、汀州府、汀漳道。1929-1933年为中央苏区县。1949年8月27日解放,属龙岩专区(地区)、龙岩市。
县治初设于秇梓堡(今永定县高陂镇北山),曾先后迁至鳖沙(今白砂镇碧沙坑)、语口市(今旧县乡全坊渡口)、钟寮(今才溪镇荣石村),最后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迁至郭坊(今临江镇),一直至今。 县治距省垣福州572公里,距龙岩市86公里。
郑稷,籍贯、生卒年无考。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郑稷任上杭知县时,上杭县治(就是县城)设在钟寮场(今才溪镇荣石村)。县城自宋朝天圣五年(1027年)从语口市(今旧县乡全坊村坝头)搬到钟寮场,已经139年了,当时的县城“立木为城”,境内仅有县署、天五院、东竺寺等几个十分简陋的建筑,那里别说是做县城,就是人们居住和生活也十分不方便,更谈不上发展生产和经济了。据县志记载,上杭自从宋淳化五年(994年)设县,到郑稷时县城已搬迁了三次:从建县之初的秇梓堡(今永定高陂北山),宋至道二年(996年)迁到鳖沙(今白砂乡碧砂村),咸平二年(999年)迁到语口市(今旧县乡全坊村),天圣五年搬到钟寮场。确实,这四个地方都不是设县城的理想之地。郑稷一到任,就考虑县城一定要搬到一个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有发展前途的地方去。为此,开始了认真细致的择地建设县城实地调查考察活动。当时道路交通十分不便,郑稷为了造福上杭人民,跋山涉水,不畏艰难,沿着汀江,几乎走遍了上杭的每一处宽阔平洋地方。当来到汀江三折回澜的郭坊村时,看到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汀江两岸一片宽敞平坦的土地,从郭坊向南望去,挂袍山如龙袍高挂天际。仰望挂袍,云烟缭绕,若隐若现,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登上山顶,汀江的三折回澜,郭坊村的秀丽景色尽收眼底,真是使人乐而忘食,流连忘返。郑稷高兴极了,连连说:“就这里!就这里!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建设县城的理想之地了!”
(摘自勤政为民的好知县郑稷、陈朝章 )
——上杭县城开基规划建设的两位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