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大和尚……”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童谣。如果将“圆通”放到里面去,则成为“从前有座圆通山,山里有座圆通寺,寺里有个圆通和尚……”这用来描述我国许多名山古刹倒也贴切。上杭县珊瑚乡有座圆通山,探究它的由来,也是别有一番趣味。
珊瑚乡的圆通山,当地人原来并不如此称呼,而是观其形呼其名为“圆桶山”,也就是说,整座山看上去像个圆形木桶,四周长满树木的一座座小山就像一块块木桶板,木桶板围起来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木桶底——小盆地。
“圆桶山”的称谓本意没有错,但又是如何演变成“圆通山”的呢?圆通和尚解释道,“圆通”是观音三十二名号之一,观音又称为“圆通大士”。所以,“圆通寺”通常就是供奉观音的寺院。佛教称观世音为大慈大悲的菩萨,有多种化身,苦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观世音“观其音声”,即时前往拯救,所以很受信众的欢迎,如此一来,“圆通”也就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称谓了。“圆桶山”原本没有圆通寺,后来,一位高僧觉得这里是一个做“圆通道场”的好地方,于是向信众募集资金。很快,道场建起来了,道场就称圆通寺
“圆桶山”的名称俗是俗了点,原来人们称呼它也是约定俗成,但是“圆桶山”正应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自从山上有了圆通寺之后,到这个寺庙朝拜的人也就多了起来,自然而然,就有了“圆通”的名称。“桶”和“通”音相近,“圆通”的名称更有灵气,于是“圆通山”就代替了“圆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