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昌起义军到上杭。第一次国内革命斗争失败的惨痛教训,使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懂得了“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懂得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真理。1927年8月1日,周 恩来、朱 德、贺 龙、叶 挺、刘 伯承等同志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时期。
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南昌起义部队分批撤离南昌城,挥师赣南、经闽西进军广东。1927年9月1日,起义部队在江西会昌以10个团的兵力,全歼敌军13个团,军威大振。随后起义军越过武夷山脉攻占福建古城,9月6日胜利到达长汀县城,在长汀活动了三天后继续南下,9月9日,周 恩 来、刘 伯 承、彭湃、恽代英等率领光头部队一个团约1000余人抵达上杭城,几天后,贺龙、叶挺率主力部队二十军和二十一军,朱 德率领的第九军也陆续到达上杭城。“八一”南昌起义大军入闽,闽西国民党军阀杂牌部队闻风而逃,人民群众笑逐颜开。当时中共福建省委委派闽南部委负责人罗 明为部委全权代表,日夜兼程赶到上杭城迎接起义军。刚刚经过白色恐怖骚 乱的上杭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欢迎起义军入城仪式,城区象过年过节一样热闹,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五颜六色的三角旗、彩色标语随处可见,起义军的到来,给上杭党组织和工农群众都带来极大的鼓舞,起义军也深深感到上杭党组织的基础好,人民群众觉悟高,军民关系融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上杭全县进一步得到广泛宣传。
起义军驻杭期间分别在四个地方驻扎:周 恩 来率前委机关驻琴岗书院(现实验小学);贺龙率第二十军及军部驻扎于张家祠(实验小学西侧100米处);叶挺率第十一军及军部驻天王寺(现城西小学);朱 德率第九军和军部驻进南岗南塔寺(现上杭二中)。起义军在上杭城区活动了一个星期。在此期间周 恩 来、朱 德等先后约见了罗 明和上杭、永定党组织的负责人蓝维仁、阮山等,向他们介绍了南昌起义的经过和意义,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周 恩 来还决定从起义部队中抽调一批武器留在闽西,并对闽西革命工作尤其是如何开展武装斗争作了明确的指示。在城关公园举行的军民联欢会上,郭沫若、恽代英等人都发表了热情洋溢、鼓舞人心的演讲,给上杭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月16日,上杭南门码头帆樯如林,几十只民船满载起义军指战员和武器装备,在上杭各界群众夹江欢送的殷殷嘱托声中顺流而下,向广东潮汕进发。南昌起义军途经上杭,在上杭播下了武装斗争的革命火种,使上杭的党组织和共产党人懂得了要革命就一定要发动群众,拿起枪杆子开展武装斗争,为后来全县人民武装暴 动,实行土地革命打下了基础。
2、中共上杭县委成立与蛟洋暴 动。1928年初,中共福建省委派郭柏屏(广东大埔人)到上杭主持工作,3月正式成立中共上杭县委,郭伯屏任县委书记,邓子恢任宣传部长,县委机关设在城郊水南(今城南村)。与此同时,龙岩白土后田农民在中共龙岩县委领导下举行武装暴 动,揭开了闽西工农武装暴 动的序幕。在后田暴 动的鼓舞下,中共上杭县委加紧了暴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郭柏屏、邓子恢等人亲自到当时党的影响力较大,群众基础较好的蛟洋,与当地党组织领导人傅柏翠等人联系,并在当地开展农民革命运动。
蛟洋位于龙岩、上杭、连城三县交界处,是上杭北四区的大乡。傅柏翠是当时蛟洋进步人士的杰出代表,他早年留学日本并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7年回到上杭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活动,曾担任国民党上杭县党部常委兼秘书。1927年经罗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杭“五•七”事变后回到蛟洋积极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积极发展党员并建立中共蛟洋乡支部。到1928年3月成立中共北四区(即蛟洋乡)区委时全区共有共产党员100多人。邓子恢到蛟洋后在傅柏翠的支持下,在文昌阁创办平民学校,农民协会,并在乡、村创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思想,揭露封建剥削制度的罪恶,号召农民起来自己解放自己。在蛟洋暴 动前夕,全区农会会员已发展到1000多人,农民自卫军共有800人(有请广东师傅来造的单响步枪160余支),县委为了加强蛟洋农民自卫军的建设,还专门选派了黄埔军校潮汕分校毕业生蓝鸿翔到蛟洋指导军事训练。在中共北四区委的领导下,农协提出实行“耕者有其田”,废除捐税租息的口号,开展了减租、退租、抗税、平粜、清帐、清匪等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斗争,蛟洋日益高涨的农民革命运动,引起了上杭国民党军阀郭凤呜的高度紧张,1928年6月25日,郭凤呜大兵压境,兵分两路企图一举荡平蛟洋的革命火焰。面对敌人的大肆进攻,蛟洋农民在郭柏屏、傅柏翠的指挥下,仓促举旗武装暴 动,组织“敢死队”和农民武装近千人迎击来犯之敌。但终因武器优劣悬殊太大,加上被迫仓促举行武装暴 动,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也有较大的不足,在与敌人激战约半个小时后,暴 动武装为了保存实力便撤出战斗向深山转移。敌人占领了蛟洋,大肆烧杀抢夺,三天烧毁民房七、八十座,民间财物和粮食牲畜被洗劫一空,各乡村群众被迫上山躲避。敌人的暴行并没有吓倒蛟洋的群众,在傅柏翠等人的指挥下,重新把转移到深山有武器的农会骨干和武装人员集结起一支100多人的队伍,开始以游击战争的形式向敌人反击。
蛟洋暴 动是仓促应战的,所以并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但它毕竟是农民武装正义地反抗军阀压迫,更是揭开了上杭武装斗争的序幕,锻炼了党和人民群众,为1929年上杭全面暴 动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稔田暴 动。上杭县城发生“五七”反革命清党事件后,上杭党组织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农村。养成所学员李立民等人深入稔田、兰溪、庐丰一带进行秘密活动(稔田地处上杭东南,1936年以前属永定县辖,1936年划为上杭县辖),他们创办平民小学,传播革命思想,联络各方农会骨干发展农会。到1928年上半年,经张鼎丞、邓子恢指导,稔田乡、村党组织均已建立。当年6月,蛟洋及永定金砂声势浩大的农民武装暴 动消息传到稔田后,给当地农民以极大的鼓舞和振奋。到当年夏天,农民武装已组织了数百人,并把党团员和农会骨干组织起来,成立了稔田暴 动总指挥部,为武装暴 动作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同年7月,李立民继任中共上杭县县委书记,8月19日,为策应稔田农民暴 动,张鼎丞率领永定金砂暴 动武装,傅柏翠带蛟洋暴 动队伍(这两支队伍已于7月15日统一编制为闽西红军第五十五、五十七团)一同浩浩荡荡开到稔田,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农民的土气。李立民等人领导的稔田暴 动队系着红领巾,手持梭标、鸟铳、土炮,举行了如火如¬荼的武装暴 动。暴 动队伍所到之处,田契借据被焚烧,土豪劣绅家被杀猪分谷,并收缴了民团的枪 支、弹药、镇压了当地民团头子和民愤极大的土豪劣绅,没收了丰稔市大资本家的货物分给贫苦群众,还杀掉了两名催粮逼款的县粮差。暴 动队的正义行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高声喝彩,但也遭到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8月22日,即暴 动后的第3天,上杭驻军郭凤呜部匪军伙同当地逃亡的民团共计500多人,荷枪实弹突袭稔田,沿途大肆烧杀抢掠,当时蛟洋、金砂暴 动队伍已撤离,敌我武器装备悬殊太大,稔田暴 动队伍寡不敌众,在李立民等人的带领下转移到杭永边境山区继续坚持游击战争。稔田暴 动是继蛟洋暴 动之后的又一次农民武装暴 动,尤其是在组织上与思想上的准备上,为上杭共产党人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4、暴 动武装力量的整合。蛟洋和稔田暴 动,一方面打击动摇了敌人的反动统治;一方面极大地教育和鼓舞、锻炼了上杭党组织和革命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对以后建立一支过硬的革命武装力量有着重大的意义。蛟洋暴 动受挫后,傅柏翠带领农军骨干转战在古田、蛟洋山区、继续与敌军周旋,并伺机打击反动豪绅。7月15日,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在永定成立,郭柏屏就任特委书记。与此同时,根据省委指示,闽西特委将龙岩、上杭、平和、永定各县农民武装汇集在永定溪南,成立了闽西第一支红军,也是福建省第一支地方红军。蛟洋农民武装与龙岩白土暴 动农军一并编为五十五团,由傅柏翠任团长。只是由于闽西红军创建伊始,缺乏充足的经费给养,武器装备也极为简陋,部队成员大多为当地农民,未经正式训练,战斗力较弱。且当时处于敌人的重重围攻之下,部队建设也难以进行。因此闽西红军第五十五军在永定周围转战游击数月之后,于同年9月后又分散到各自地区就地开展零星游击活动。傅柏翠领部队返回蛟洋,不断地伺机打击蛟洋敌军和民团。这支经过数月来血与火洗礼的年轻红军部队,战斗力已今非昔比,且部队中以当地农民为多,看到家乡父老乡亲在暴 动受挫后生活更为艰难,反动势力的敲诈勒索有增无减,战士们个个咬牙切齿,欲报家仇国恨心切,于是在与驻扎在蛟洋郭凤呜部的一个营兵力进行拉锯式斗争三个月后,重创了敌军,迫使敌军于12月仓皇撤出蛟洋,蛟洋一带又成了农民自己的世界了。在党的领导下,土地革命运动全面展开,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废除了苛捐杂税,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得到翻身,加上建立了工农武装,掌握了枪杆子,形成了武装割据的红色区域。1929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派出罗瑞卿等人到闽西整编游击队,在各县地方武装中选调了一批优秀指战员,带到蛟洋与傅柏翠领导的武装合并,整编成教导队,随后进行了比较正规、系统的军事政治训练,使这支工农武装逐步发展壮大,为后来紧密策应红四军入闽,推动闽西工农武装起义,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了一支骨干队伍。稔田暴 动的队伍也在刘永生等人的带领下,转战于杭永边境的崇山峻岭中,并经常出击当地敌军和民团,为革命保存了一支有生力量,也给当地群众留下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