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务公开 档案要闻 业务专栏 网上展厅 杭城古今 互动交流 红人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杭城古今 > 杭史研究
老戈《红色上杭简史》第三章 雄师入闽
     发表日期:2014-05-27   [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1、红四军的诞生。1927年“4·12”、“7·15”反革命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人被迫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继“八一”南昌起 义后,8月7日在汉口一座英国人的公寓楼房里,中共中央举行了紧急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第一个发言,着重就当时最紧迫的农民问题和武装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强调“农民要革命,接近农民的党也要革命”,并一针见血地指出“须知政权是由枪 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的发言,引起了与会24位代表(包括3名来自苏联的客人)的高度重视。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被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受命为中共湖南特委书记,肩负着前往湖南组织秋收暴 动的使命。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秋收起 义于9月9日暴发,至11日,包括长沙近郊数十万计农民参加了秋收暴 动。起 义发动之初,声势浩大,取得了一些胜利,可终因敌强我弱,仅20天时间,从十万农民一声暴 动到起 义部队转移到江西永兴三湾时已不足千人。这些留下来的起义骨干经过“三湾改编”,已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此后毛泽东又率部队进军井冈山,团结改造山上大革命失败后无以为家不得不上山落草的王佐和袁文才两支农民义军,在井冈山站住了脚跟,开始了红色割据的有益尝试。

  “八一”南昌起 义部队自上杭出发南征攻占广东潮汕失利后,朱德当机立断作出找个立足点,保存部队实力的决定。1927年10月率余部1000余人经武平象洞、东留进军赣南,后挺进湘南,发动年关暴 动,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保留了一支有生力量。

  1928年4月2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分别率领秋收起 义和南昌起 义的部队在井冈山脚下的江西宁冈会师,随后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共同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陈毅任教导大队队长,共辖6个团,全军6000多人。在中共第四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当选为红四军军委书记。同年6月,按中共中央规定,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之所以称“四军”,一说是为了纪念北伐铁师,沿用北伐名将叶挺的部队番号:一说是为了迷惑国民党当局。

  2、井冈山斗争及“围魏救赵”。

  朱、毛红军会师后,湘、赣边界割据进入全盛时期,土地革命高潮带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社会大变革,党、军队、根据地建设都有很大发展。由于当时中共湖南省委盲目的“左 倾”干扰,命令红四军主力下山向湘南发展,国民党军队乘红军主力远离的机会向根据地反攻,除井冈山外,山下都失守了,反革命复辟致使“农民分田、地主割谷”,这就是党史上所称的“八月失败”。毛泽东知情后率部队紧急返回井冈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挽回了败局,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斗争前后反击国民党赣军四次会剿和两次湘赣两省“会剿”,显示了红四军顽强的革命斗志及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11月6日,根据中央指示,在井冈山茨坪成立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为前委书记。前委统辖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军委。12月初,彭德怀率领平江起义中创建的红五军主力700多人奔上井冈山,进一步加强了井冈山的武装力量,使红四军成为全国各根据地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红军。兵力最多时达三个师、九个团,约一万人。(后来由于给养原因遣散了徒手参加红军的农民组成的两个团,兵力精减到6000余人)。

  井冈山革命武装的迅速发展壮大,使蒋介石极为不安,于28年11月集中了6个旅约三万兵力,经过两个月的准备,在1929年1月1日分五路向井冈山进攻。在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面前,毛泽东等人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及保存井冈山实力,决定将红军主力转移下乡,效仿古代军事范例“围魏救赵”的战略战术以解井冈山受困之危。1929年1月24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3600多人从井冈山出发向赣南进军,彭德怀等留守井冈山。

  1928年的冬季是严寒的,乘国民党“会剿”军队还没有合围,朱毛红军下山突围是顺利的,然而红军的意图很快就被国民党会剿部队所察觉,他们派出战斗力较强的三个团兵力紧紧尾追,红军远离根据地,地形不熟,既没有当地党组织的支持,又缺乏群众斗争的基础,基本上每到一个村庄老百姓都闻风而逃,连个报信的群众也没有,红军部队连战不利,处处被动,冰天雪地,处境十分艰难,连军委都“暂停办公”,由前委直接领导军内各级党委。1929年2月9日是除夕,红军与国民党追兵周旋至瑞金以北与长汀仅一山之隔的一条十余里长的峡谷中,这个地名叫大柏地的山沟山高林密,地形对我军极为有利。当地群众不了解红军,都跑上山去了。毛泽东指挥红军用“口袋阵”严阵以待,于第二天即农历1929年大年初一下午全歼尾追而来的国民党两个团的兵力,取得了红军主力下井冈山以来第一个大胜仗,陈毅称之为“自有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并乘胜追击,于2月13日占领宁都县城,与那里的江西红军独立二、四团会合,一时士气高涨。(查互联网词条----大柏地: 圩镇名,在江西瑞金以北约30公里处。1929年1月初,湖南、江西两省国民党军按照蒋介石的指令,调集约三万人,准备对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为了打破敌人的“会剿”并解决给养、冬服等问题,红四军主力三干六百余人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下,于1月14日离开井冈山向赣南出击。由于致以重兵围追,红四军沿路五战皆失利。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红四军在大柏地麻子勒布下口袋阵,伏击尾追不舍的敌赣军刘士毅部,自是日下午三时激战至次日正午,终将敌军击溃,俘敌八百余人,缴枪八百余支。陈毅同志在当年9月1日向党中央所作《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称:“是役我军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强敌,官兵在弹尽援绝之时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在血泊中挣扎始获最后胜利,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1933年夏,毛泽东同志重到大柏地,抚今追昔,挥笔写下菩萨蛮·大柏地词一首"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3、攻占长汀及割据决策。可是此时井冈山形势却不妙,在国民党部队强大的合围攻势面前,留守部队势单力薄,难以坚持,彭德怀率部突围下山,这样尽管下山部队取得了辉煌战绩,但根据地却失守了,救援井冈山的计划无法实现。在后面追兵重重,前面征程迷惘,根据地又失守的情况下,毛泽东、朱德赞同了当时中共福建省委的建议,向福建闽西转移。当时福建没有国民嫡系部队,几支地方部队长汀一带的郭凤呜旅,龙岩一带陈国辉旅等本来都是土 匪,战斗力不强,群众极为憎恨。而在张鼎臣、邓子恢等领导下,闽西的上杭、龙岩、永定、平和一带,已建立起工农武装,开辟了小块的游击根据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3月11日,红四军进入闽西长汀县境内,14日就攻克了长汀,取得了红四军建军以来第一个大发“洋财”的胜利。长汀是闽西八县的首府,也是闽赣两省边界最为繁华的一个县城,攻打长汀的胜利,对当时红军来说是一个意外的胜利,臭名昭著的军阀郭凤呜在长汀战役中被击毙,其尸体抬进长汀城示众,这一举动使当地民众拍手称快,更坚定了跟共产党走一定能赢的信心。红四军攻占长汀后,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下,3月15日在长汀整编,将红四军主力两个团扩编成3个纵队,全军约4000人。部队一面进行休整,补充给养,加强部队建设;一面在长汀及其周围农村发动群众,帮助地方建立党组织和红色政权,开展土地革命。为了广泛发动贫苦农民,红军一到长汀首先没收豪绅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并分发给贫苦工农。后又筹款5万多银元(其中向地主罚款2万元,向商人筹集军饷3万元),这是红四军建军以来最大的一笔财富,经过前委高层领导慎重研究,决定从毛泽东、朱德以下到伙夫、马夫一律每人发4块大洋,这是红四军官兵第一次领到的津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长汀城,红军还接管了原有的军需工厂,使红四军官兵第一次穿上了统一的青灰色的军装,戴上缀有红五星的新军帽,打上新绑腿,红四军军容大振,面貌一新。

  从现存的党史文献看,毛泽东当时并不十分了解福建的社会和政治状况,因此他一开始并没有入闽的计划,倒是紧追不舍的赣军和井冈山的失守改变了毛泽东的主意。在形势逼迫下才挥师入闽的(8年以后,朱德在延安窑洞里向美国著名作家史沫特莱叙述自己的经历时说:红军这次行动本来只是为了躲藏数量上占优势的敌军而进入福建,并没有计划拿下长汀,然而“出现了在长汀的意外成果,这是革命发展的转折点”)。3月20日,红四军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江西、福建、浙江等省政治、经济、军事状况,认为闽、浙及赣东、赣南地区统治阶级军事力量非常薄弱,党和群众的基础都比较好,而且这三省交通方便,可以直通出海口。为此建议福建省委并转中央:“在国民党混战的初期,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范围,用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一割据区域,以与湘赣边界之割据区域相连接。”

  在长汀境内红四军前后活动了17天,4月1日,大部队离开长汀重新入赣,占领瑞金,此后一个月,红四军利用蒋桂战争的时机,在赣南发动群众,创建革命根据地。从井冈山突围出来的彭德怀率从井冈山撤退下来的部队在与毛泽东、朱德会合,并得到短时间的休息与补充之后,随即重返湘赣边界,恢复那里的红色割据局面,与赣南、闽西互为倚角,遥相呼应,革命形势如火如荼。

  4、蓄势待发的上杭党组织。红四军首次入闽并取得长汀大捷,对当时处于军阀水深火热统治之中的上杭人民是一声春天的响雷,土著军 阀郭凤呜被枪杀以及长汀、瑞金一带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都极大地振奋了上杭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长汀城攻克后,上杭、龙岩、永定三县县委书记立刻在上杭召开联席会议,讨论目前形势与工作方针。一时上杭各乡村在党组织和农会由秘密活动转向公开斗争,打破一度沉寂的局面,恢复武装斗争。全县党组织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建立了3个区委,30多个支部,共有党员300多人。全县有50多个乡成立了农会,分布南北中各路,西路的官庄、千家村(现名珊瑚)回龙一带等大乡村也进展很快。县委也已掌握了一支武装,有枪 支200余支(其中有五、六十支是南昌起义部队经周恩来特批留下的)。中共福建省委在红四军撤离长汀之后,曾向中央作了报告,对闽西斗争前途进行了估量,认为“闽西不久一定有由日常斗争转变为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前途”。同时对闽西的工作提出十点要求,其中:①应加紧上杭、龙岩、长汀三城市工作;②在闽西工作,应以上杭为中心……说明当时中共福建省委对上杭党组织的影响力和革命群众的热情以及特殊地理位置是极为重视、充分相信的。

  据1929年4月20日省委报告中记载,上杭蛟洋(北四区)的20余乡农民奋起肃清豪绅反动派,成立正规红军,由中共中央派来的曾省吾、罗瑞卿负责训练,当红军出发袭击反动驻军时有2000多名群众持土 枪参加作战。该区各乡先后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实行土地革命。北三区,东五区等地农民,亦多回乡恢复组织,进行斗争。当时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得知红四军折回赣南后,及时将闽西南地区的敌情变化,写了《闽西历年斗争与敌我情况》的书面报告,派人赶赴赣南送交给红四军前委,要求红四军再次入闽。4月15日,中共上杭县委根据邓子恢的提议,在水南(县委所在地,现属临城镇城南村)召开城区党员和积极分子会议,到会30多人,主要讨论迎接红四军,攻打上杭城等问题。与会人员个个磨拳擦掌,群情激愤,大家都希望红四军能再次入闽帮助上杭人民解放被反动军阀占据的上杭城。通过党组织和进步群众的不懈努力,上杭县城郊一带已基本上被“赤化”,四乡农民要求土地革命的热潮空前高涨,共产党的政策已深入人心。

  
收藏......】 【打印】 【关闭】]
主办:福建省上杭县档案馆 闽ICP备20000580号
联系地址:上杭县客家缘文化中心档案馆(龙翔大道3号) 联系电话:0597-3966368 E-Mail:daj@shanghang.gov.cn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Netscape6.0、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