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洪祥,福建上杭泮境乡人。1929年参加少年先锋队。1930年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少共上杭县委书记、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红军独立团政委,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梅县中心县委书记。1941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华东野战军纵队副政委、师政委。建国后,历任青年团福建省委书记,中共龙岩地委书记,福建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副书记、书记,福建省副省长,中共福建省纪委书记,福建省第五届政协主席。是中共七大、八大、十一大、十二大代表。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优秀政治工作者,中国共产党第七、第八、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政协福建省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伍洪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9月14日0时16分在福州逝世,享年91岁。
伍洪祥同志1914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泮境乡的一个贫农家庭。1927年参加农会、工会活动,1928年11月加入共产党人领导的“铁血团”,1929年4月投身于闽西农民武装大暴动;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担任共青团上杭县河西区委书记、少共上杭县委书记、少共上杭中心县委书记、少共闽粤赣省委宣传部部长、白区工作部部长、省苏维埃zf执行委员;1934年4月起,历任红军独立第八团政治部主任、政委,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闽西南第三作战分区政治部主任、政委。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闽粤赣边省委青年部部长,中共韩江工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中共梅县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永定中心县委书记。1945年4月出席党的七大。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副政委、第一师第三旅政委,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二师政委,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第二十三军六十九师师长、政委;1949年6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省委青年运动委员会书记,南下服务团副团长兼党委书记。福建解放后,历任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教育长兼校党委书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建省工委书记,中共龙岩地委书记兼龙岩军分区政委,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党校校长;1953年4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1955年4月起,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省委财贸部部长;1957年10月兼任福建省军区政委;1960年1月兼任中共三明市委第一书记;1960年5月至1962年6月任福建省代理省长,1961年2月任中共华东局委员,7月兼任中共福州市委第一书记;1968年8月任福建省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11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粉碎“四人帮”后兼任中共莆田地委第一书记;1978年9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设有第一书记)、副省长;1979年12月任政协福建省第四届委员会主席,1982年11月任中共福建省委顾问,1983年4月任政协福建省第五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1985年10月离职休养。
伍洪祥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定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对中国共产党无限忠诚,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革命战争年代,伍洪祥同志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立下了功勋。1928年,14岁的伍洪祥同志就加入“铁血团”,积极投身于农民武装斗争。1929年春,红四军入闽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伍洪祥同志在张鼎丞、邓子恢同志的引领下,参加闽西土地革命战争,为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巩固闽西苏维埃红色政权贡献了力量。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他跟随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同志坚持在闽西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率红八团英勇作战,保持了闽西革命“红旗不倒”。1938年春,福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伍洪祥同志奉命留在闽粤赣边区,领导粤东、闽西军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11月被推选为党的七大代表,历经艰险,奔赴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并协助张鼎丞同志撰写《中国共产党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一书。出席党的七大后,伍洪祥同志奉命南下,在华中军区、华东野战军任职,率部参加苏中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陇海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杭州战役等许多彪炳史册的著名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9年5月,伍洪祥同志奉调参加中共福建省委的筹建工作,并负责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即“南下服务团”),随第三野战军十兵团进军福建。入闽后,伍洪祥同志倾尽全力创办福建人民革命大学,为各级人民政权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急需人才。负责组建青年团福建省工作委员会,为福建青年团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伍洪祥同志出任龙岩地委书记,以巨大的魄力和丰富的经验,在闽西地区开展剿匪、反霸、镇反、土改工作,迅速清除了匪患,巩固了人民政权。在省委组织部工作期间,伍洪祥同志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并实事求是地查清了历史遗留的“城工部问题”,为受牵连的同志做了细致的甄别平反工作。他兼任省委党校校长15年,对党校的各项建设倾注了心血,为全省各级组织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新生力量。在经济工作战线上,伍洪祥同志为福建的经济发展和工业、交通、财贸以及城市建设呕心沥血;特别是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出任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党委第一书记,带领数万干部、专家和工人奋战在闽西北山区,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三明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城市。在代理省长期间,伍洪祥同志不负重托,带病工作,坚决贯彻中央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带领全省人民共渡难关。在海防及对台工作战线上,伍洪祥同志长期担任福建省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效地构建军民联防体系,为保卫海防、巩固海防、开展对台工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伍洪祥同志遭受林彪、“四人帮”的迫害,身处逆境,刚直不阿,始终坚持真理,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积极工作,在1976年的全国计划会议上与江青反革命集团作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坚强的党性和高尚的品格。粉碎“四人帮”后,他坚持拥护并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致力于拨乱反正、稳定社会、恢复工农业生产、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他在担任福建省第四、五届政协主席期间,人民政协工作正处于“十年动乱”后的恢复时期,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排除种种阻力和困难,认真落实党的政策,解决了党外人士和海内外华侨、侨属落实政策中存在的大量“老大难”问题;他积极组织政协委员紧紧围绕我省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为省委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他积极开展海外联谊活动,加强同港、澳、台人士的联络联谊,促进港澳人士回乡投资兴业;他注重加强政协机关自身建设,为开创我省政协工作的新局面做了大量工作。
离休后,伍洪祥同志壮心不已,时刻关心党的事业,身体力行地实践“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底”的誓言。他历来高度重视党史工作,担任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写委员会主任,省委党史顾问小组组长,致力于恢复党史研究机构和党史征编工作。他担任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省新四军研究会会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等,为传承革命传统、弘扬中华文化、扶持老区建设、关心下一代成长、促进老干部身心健康献策献力。在耄耋之年,他仍坚持学习、勤奋写作,用了10多年时间先后主持完成65万字的《中共闽粤赣边区史》和53万字的《伍洪祥回忆录》编撰工作,为福建党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他衷心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91岁高龄仍以普通党员身份,积极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伍洪祥同志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于党,忠于人民;他始终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他始终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讲团结,顾大局,守纪律,哪里有急难险重,就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到那里去,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他始终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公道正派,严于律己,关心同志,爱护干部,严格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和家属子女;他始终艰苦朴素,清正廉洁,谦虚谨慎,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赢得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敬重和爱戴。
伍洪祥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百折不挠、英勇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领导。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伍洪祥同志永垂不朽!